渝274937766
1986年,原国防部长耿飚的长女,一夜之间被查封了所有资产,她选择出走美国,在离开时她发誓:给我三年时间,只要我没饿死,我就要在美国横着走!
1986年春天,珠海经济特区一家电子元件厂突然被查封,厂长耿莹接到通知时正在车间检查订单,她是开国将军耿飚的长女,当时中央刚出台“党政机关干部子女不得经商办企业”的规定,她的企业资产被全部冻结,包括准备发给300多名工人的工资。
1939年耿莹出生在晋察冀边区,5岁那年,日军飞机轰炸,父亲把她塞进路边的土坑,用军大衣盖住,轰炸过后,她看到不远处有个弹坑,这种经历让她从小就明白,活着就要坚强。
1983年,已经44岁的耿莹决定下海经商,她在珠海创办的电子元件厂主要生产录音机配件,产品出口东南亚,工厂实行计件工资制,熟练工人月收入能达到200多元,是当时国营企业的两倍,她还拿出利润的30%建职工宿舍,每间配有独立卫生间,这在当时很少见。
企业被查封后,耿莹决定去美国,她带着仅有的2000美元到了纽约,租住在布鲁克林一间月租150美元的地下室,房东是位福建移民,看她会画画,建议她去中央公园摆摊,耿莹的第一幅画卖了20美元,买主是个在联合国工作的墨西哥人。
为了省钱,她每天只吃一顿正餐,早上喝免费的教堂咖啡,中午在唐人街买3美元的盒饭,能吃到晚上。
最困难时,她在垃圾桶里捡到一本通讯录,按照上面的地址挨个寄自己的画作照片。其中一封寄给了曾访问过中国的前国防部长哈罗德·布朗。
1989年4月,耿莹在乔治城一家画廊举办首次个展,展出山水画30幅,开幕式来了200多人,当场卖出12幅,每幅均价800美元。
经济稳定后,耿莹把更多精力放在文化交流上,她组织美国收藏家到山西看壁画,带艺术院校学生去陕北写生。
1995年,她促成史密森尼博物馆收藏了一批陕西剪纸,这是该馆首次系统收藏中国民间艺术品。
2000年,耿莹回国创立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,第一个项目是修复山西广胜寺的元代壁画,这些壁画因年久失修,颜料脱落严重,她请来故宫的修复专家,用传统工艺一寸一寸地修补,耗时3年完成。
2005年,她组织志愿者徒步考察河北境内的野长城,发现很多段落被挖砖建房,她联系当地政府,出资200万元修建了10个保护站,聘请附近村民当看护员。这个模式后来被国家文物局推广。
2010年,她在北京胡同里发现很多老宅子面临拆迁,她用基金会的钱买下东城区的一处四合院,改造成非遗展示馆。每周末免费开放,请手艺人现场表演景泰蓝、雕漆、绢花等传统工艺。
2019年,80岁的耿莹依然精力充沛,她说自己每天5点起床,练一小时书法,然后处理基金会事务,下午会见各地来的项目负责人,晚上整理第二天的工作,她的办公室里挂着父亲的一幅字:“吃苦在前,享受在后”。
她曾是工厂厂长、街头画家、文化使者,但始终没变的是那股不服输的劲头。
(信源:耿飚长女的“文化苦旅”——环球在线)
#MCN微伙伴计划#
